我為孩子回馬來西亞前準備的二三事:語言篇

分享了即將帶著吵偉回馬生活的文章後,有幾位讀者私訊問我想要回去生活的原因(請看這篇)以及為孩子做了什麼準備?

如今回想,發現自己做得最對的超前部署,就是先在台灣搞定吵偉的英文。這樣到了馬來西亞這個三語環境生活和讀書,就可以少一個語言去追趕,只要專注在惡補馬來文即可。哦對了中文可能也需要稍微pick up一下,因為是繁體轉簡體,注音轉漢語拼音。

聊聊四年前我在家帶英文早教的想法和作法。

有了小孩後我就特別留意英文早教相關的資訊。在台灣經常看到一些教育單位釋出「快樂學英文」這句slogan,都會很羨慕現在的孩子。對從小就學三種語言的我來說,那個年代學語言的過程中,快樂的成份是有的,但比例是很少的。

我認為,學習語言若有環境的話最好,沒環境的好就得營造,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條件。清楚知道台灣是中文強勢的環境後,我在吵偉兩歲半時就開始了自己在家帶英文早教這條路。

全職在家帶孩子的我兼起了英文老師的差,自己設計教案、手作教材,以自然發音為主題,一個禮拜一個字母,搭配大量英文繪本,延伸好玩的手作和小遊戲,這樣慢慢帶了一年。這一年中吵偉的自然發音學得很紮實,因為都是在玩中學,他是真心happy。

後來他上幼兒園了,第一年的雙語班是有英文課的,但每週只上兩天,我覺得是不足夠的,於是吵偉下課後,我依然兼職他的私人英文家教,自己挑合適的英文教材,每週三天慢慢帶。這一年裡,吵偉掌握了簡單的英文短句閱讀,詞彙的堆疊也越來越多,或許是我挑選的教材夠生動有趣,他是真心happy。

以上兩年我還刻意營造「英文成份比較多」的環境,比如卡通只能看英文版,聽一個中文故事後必須再聽一個英文故事,偶爾也會在生活中跟他以英文對話(這點最難,所以我用真人英文線上課輔助)。

後來吵偉在中班下學期時轉到了全美班,每天上午都有外師授課,天天面對一個不會講中文的老師,吵偉的英文進步得很快,於是我把英文家教這個工作調整成英文繪本/讀本陪讀的角色,因為有媽媽一起共讀,他是真心happy。

如今在台灣唸小一的吵偉每天下課後都會去補英文,短文閱讀理解和文法是課程主軸,每週會有一個小考,每週末會帶一份三頁的學習單回家練習,問他喜不喜歡這樣的英文課?他總是點頭說可以應付;問他會不會覺得考試有壓力?他總是搖搖頭說沒有考滿分代表下次就會進步,親眼目睹他看到美籍老師會主動跑上前去攀談閒聊,我知道他是真心happy。

我在想,或許是因為在一開始我沒有壞了他學英文的胃口,再來就是將整個英文學習分攤成四年的時間來堆疊,而不是為了考試衝進度死記硬背,所以在學英文這條路上他一直很happy。

/

我想起了小時候為何不喜歡英文,大概是從上小學開始,英文課開始進入大量的單字和文法背誦,上英文課時我有聽沒有懂,考試時考題都是大量的英文閱讀和理解,我不是亂寫就是乾脆空著放棄,口試英文時更是答非所問,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,我實在不知道為何要學英文,一點也沒有覺得happy!

反觀中文(華語)和馬來文則沒有讓我如此不開心,仔細想想發現,因為遇到了對的老師!當時的教學方式或許沒有現在那麼有趣活潑,但老師就是有他們的方法激起了我對這兩個語言的興趣,學習起來還蠻happy的。

有一種練習,是我個人覺得蠻不錯也很有效,但孩子不一定會喜歡的,這個練習從古至今在馬來西亞學生的功課裡一直保留,那就是Spelling,中文叫聽寫,馬來文叫Ejaan。因為有那六年小學的聽寫操練,所以在英文/馬來文拼字這一塊,我自認正確率蠻高的,很少會拼錯。

如今檢視吵偉,雖然說大量閱讀過英文繪本/讀本,英文單字的發音和意思都掌握得不錯,但因為過去都沒有Spelling的練習,所以經常拼錯,甚至聽了無法拼寫出來。圖為耳屎太多them聽成 van的吵偉帶回來的考卷,開心地跟我說:我比上個禮拜少錯了一題,是不是很棒呢?感恩這孩子總是如此樂天,又如此容易滿足。

我想,正是因為如此,他在學英文是無痛的,所以即使不斷重複練習這件事很boring,但他依然沒有想要逃避。

收到幾位目前在台灣定居,有想帶孩子回馬唸書的讀者私訊,問我孩子要回馬唸書該如何做準備。我以一位過來人的經驗跟你分享:如果你還在台灣,請想辦法尋找資源(自學或送學校)先搞定好孩子的英文,英文穩了學馬來文的拼讀會比較輕鬆,因為都是alphabet字母組成的字。

發表迴響